这是必须的!
如果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做职业规划,那就相当于输在了人生的转弯道上!
前不久的新高考改革已经将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与志愿填报、科目选考直接挂钩。之所以大家现在普遍潜意识觉得中学生涯规划不重要,是因为还停留在过去“考高分-->上名校-->好工作”的旧逻辑,这个逻辑主要的bug在于过于重视现在的“考高分”、而忽略未来选择和专业的积累。但是新高考政策下已有所不同。
在新高考下逻辑是 以终为始、与专业强挂钩 的,“好工作<--上名校+就业对口专业<--考高分<--选择选考科目<--生涯规划”,是逆推的形式来决定高中的选科。
新高考改革信息量很大,选取三点和中学生涯规划、大家过往经历息息相关的大白话介绍一下:
(1)取消文理分科。从“文理科”时代的只有2种选择,再到“3+3”模式变为 “3+1+2”模式:“3”是语数英必考,“1”是物理和历史必须选1科,“2”是化生政地任意组合选2科。为什么会这样设置,是因为避免“6选3”情况下物理和历史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但选考人少。
(2)赋分制。任意选科部分从目前的“原始分”,即原政策是分数不会按比例或排名改变,变为“赋分制”(按照分数排名的百分比来计算学生的考试成绩)。原因是在取消文理分科后,考生的选考组合多种,难免不同选考组合在高考下难易程度、给分标准不一,容易造成不公平(物理化学尖子是极有可能冲击100分的,但政治历史即使是第一名也往往不是100分)。而赋分制下,“分数”的比拼直接变为“人”(排名)的比拼,相对弱化了分数/试题难易度的影响,同时竞争也会更激烈。
(3)填报-录取要求。这里有两点重要变化,第一是考生填报侧,从之前的“报大学”,变为直接“报学院/专业”。之前大部分考生都会优先选择心仪的高校,然后在专业上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排序,最后再勾选“服从分配”。这样导致的不良后果是考生可能录取上了理想的大学,但是最终能上什么专业是不敢肯定的。如果选择第一志愿的专业的高分段人数特别多,将会有很大几率被调剂到不感兴趣或者很难学的专业。而这样有可能导致结果就是浑浑噩噩花一两年的时间转专业,甚至是浑浑噩噩四年熬到毕业后选择一个不对口的职业。而现在是直接“报学院/专业”,过了投档线就一定是这个大学这个学院的人了,最多就是在这个学院内调剂细分专业,但再怎么调剂在这个学院下面都是同一类的专业,这样的志愿填报会更明确和有控制感。
第二是高校录取侧,从之前的“理科可以填报大部分的文科志愿、文科几乎没有可以填报的理科志愿”,变为只有选考了具体大学专业要求的选考科目且分数达投档线才可以报考该专业。举例,2018年中山大学的经济学报考不限制选考科目,即物化生政史地“6选3”下20种排列组合都可。而华南理工大学的经济学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只有一种选择)。即,只要分数足够高,无论选考什么科目都有机会录取中大经济学;而即使是全省第一,但是选考科目不是“物理化学生物”这唯一组合,都没有资格填报志愿华工经济学。
部分文章内容来源知乎作者:ArthurLu
上一篇: 只需要看完全文,你就知道高中怎么选...